【外贸资讯】全球债务创新高,发展中国家最危险;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国6月出口再创新高;印度最大税改启动
全球债务创新高,发展中国家最危险
国际金融协会(IIF)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各大央行都在准备终结长达多年的超级宽松信贷周期时,全球债务水平去年再度攀升5000亿美元,创下了217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周二发布的报告,全球债务总规模现在已经相当于全球年度经济产出的327%。
国际金融协会是最为权威的全球资本流动追踪者之一,他们在报告当中呼吁大家重视“滚动风险”,尤其是在那些以欧元或者美元等硬通货形式举债的新兴市场国家。
“一旦西方国家提高利率,货币汇率走强,他们想要还本付息,负担就将大大加重。”
国际金融协会指出,全球债务的膨胀势头,主要应该归因于发展中国家,过去一年当中,他们的债务增加了3万亿美元,现在已经达到了5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他们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218%,较之一年前增长5%。
国际金融协会警告说:“债务水平的上扬可能会成为长期增长的阻力,并最终造成金融不稳定的潜在风险。在有些情况下,急剧增加的债务已经开始拖累主权信用评级了。”
然而,国际金融协会强调,无论如何,将要面临最大压力的还是发展中国家。
首先,报告显示,去年当中,新兴市场的硬通货债务增长了2000亿美元,为2014年以来增速最快,而其中70%都是美元债务。
其次,新兴市场的偿债日程压力巨大,到2018年年底前,将有超过1万9000亿美元的债券和贷款将要到期,其中15%是美元债务。国际清算银行补充说,其中偿债规模最大的是中国、俄罗斯、韩国和土耳其。
全球央行最新的一系列警告已经让市场感到不安了。上周二,全球股市整体下跌半个百分点——被旧金山联储行长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形容为“强弩之末”的美股也从创纪录的高点滑下。
多年以来,各国央行提供的廉价现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涌入了各国股市,使得这些市场连续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这些流动性注入还有一个结果,就是伴随大家都想最充分利用低到不能再低的借贷成本,家庭、企业和政府信贷都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态势。
人民币大幅增值
上周,几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人民币离在岸汇率连续数日大幅升值,带动人民币中间价强劲反弹至6.7744,回到了去年11月份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时的水平。7月3日,人民币(6.7790, -0.0018, -0.03%)兑美元中间价报6.7772,较上一交易日中间价贬值28个基点。中间价结束了六月末的连续大涨。
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价在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30日)以微幅收跌, 结束了上半年的交易。相关最新统计数据由此显示,2017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合计录得2.51%或1699个基点的上涨,为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最好半年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跟以往好几次所谓“打爆空头”的行情不同,这一次离岸市场上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的人民币隔夜利率几乎没有波动,只在最后一天这波升值走势即将结束时开始上行。
人民币汇率为什么有如此强劲的反弹?从技术上看,主要原因当属美元走弱,特别是在欧洲央行表示出更大的紧缩意愿后,美元指数6月27日应声暴跌,直接开启了此后数日的人民币汇率反弹过程。只不过美元的下行程度更猛烈一些,回到了去年10月份左右的水平。而反观人民币汇率,上周的反弹幅度显然还受到一些逢低购汇的需求的制约。另外,从传统上看,年中也是企业购汇比较集中的时点。
但这只是细节问题,这一轮人民币反弹最关键的看点在于,在央行没有采取太多实质性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整个汇率的走势开始波动起来了。这种情况与2014年初开始市场单边的贬值预期不同,也跟今年初开始的多次“打爆空头”人为干预不同。在逆周期因子加入人民币中间价的定价模型后,市场终于开始相信,在美元这一波行情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而全球其他央行也纷纷加入货币紧缩序列后,人民币更大幅度的贬值空间已经相当有限。
当然,这不是说以后就没有空头押注人民币贬值了。市场的分化还会持续,但只要多空双方的力量趋于均衡,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就会更强,更有利于后续一系列政策节奏的安排。目前来看,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趋稳的信心已经建立,但还要更长的时间以反复强化。逆周期因子现在来看也属一招妙棋,推出时点完美契合了欧洲央行货币政策基调由宽松转向紧缩的节点,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人民币进一步的贬值压力给化解了。
如果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能够波动起来,那有两个好处将非常明显。首先,单边的空头压力将逐渐转变为多空双方的博弈。多头开始可能会比较弱小,偶尔仍然要借助官方干预以对抗空头,但只要稳定波动的时间越长,未来需要官方干预的次数也会越少。其次,汇率稳定性的增强,意味着人民币持有者汇率风险管理的难度会降低。
中国6月出口订单创5年来最高
6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6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为5年以来最高。
与此相关的是,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制造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上述数据好转,可能意味着6月甚至二季度工业和宏观经济都运行良好。
印度启动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税改
当地时间7月1日零时,印度总理莫迪与总统慕克吉正式实施印度自独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税制改革法案“商品与服务税(GST)法”。随即,现场各届代表爆发出一阵欢呼。
GST全名为商品和服务税(The Good and Services Tax),这里可以被理解为消费税。因为它只针对消费环节征税,是商品和服务的增值税(VAT)。
在此之前,印度的消费税是国税和各邦地税的组合。 这就意味着各邦的税率不同,使得商品在各邦间运转变得很复杂。特别是对于在印度进行贸易的外国公司,印度的税收制度就变成一种障碍,因为即使只在印度各邦销售少数的几种商品,企业也必须了解每个邦的税率和规则。
复杂的税制曾让国外投资者对印度市场的巨大潜力望而却步,GST的建立是为了优化税种、简化税制,创造一个统一的印度市场。
新的消费税将用一种税制全面结束这种复杂的国税、地税混合制度。 新的税制将简化公司缴税流程,并最终有利于目前支付各种税率的消费者。
为吸引外资,莫迪近日访美期间与美国著名企业的负责人会面时,曾大力宣传GST将优化印度市场投资环境,但各大企业仍旧持观望态度。除党派斗争外,阻碍外来投资的另一大因素是低效、陈旧的官僚体制。商品与服务税在印度究竟能否实现“软着陆”,能否正常、高效运行仍然有待观察。